您所在的位置:星座运势>星座运势>十二星座

9月9号时事国际国内新闻报道 9月9号时事国际国内新闻联播

时间:2024-08-11 21:52:25 浏览量: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9月9号时事国际国内新闻报道 9月9号时事国际国内新闻联播的文章,本文对文章9月9号时事国际国内新闻报道 9月9号时事国际国内新闻联播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9月9号时事国际国内新闻报道 9月9号时事国际国内新闻联播

“风云”风云,紧急升空

作者 周亚非

1988年9月7日凌晨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气象卫星。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颗中国的气象卫星、第一次公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另一个第一是我加的,是第一次以现场解说的形式报道发射实况。

风云一号A星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是试验型气象卫星。 1988年9月7日凌晨4时30分19秒,风云一号A星在山西太原发射成功,1988年10月15日失效,运行39天。‘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卫星上装载的遥感器,成像性能良好,获取的试验数据和运行经验为后续卫星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

后来,该电视新闻被评为当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全军新闻一等奖。获奖是始料未及的,据说是较大的奖,也是我东渡归来,从事短暂军事电视新闻工作的高光时刻。不久后我工作的单位将改为文职,为了授衔,也因极舍不得已经近20年的军旅,我离开了这个岗位。因为离开新闻专业,获得的大奖没有成为今后评职称的依据条件,但有人据此获得新闻类高级职称而从此风生水起。

研发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就已具备接收国外卫星云图的能力。但只能接收图像,并未定量处理,无法挖掘原始数据或推算出各种气象要素,没有充分开发其利用价值。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乘上了改革开放的东风。气象部门引进了气象卫星资料处理软件,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运算速度不及如今个人电脑百分之一的“大型机”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团队下苦功夫,熟练掌握了卫星资料定量处理技能。研发历程1969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中央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原名)等单位的代表时指示,一定要采取措施,改变落后面貌,应该搞自己的气象卫星。 1970年2月16日,卫星研制任务下达到刚刚组建的上海航天基地。 1977年,国防科工委在上海召开气象卫星大总体方案论证会,会议正式上报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从此开启了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的新纪元。 1985年,得益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发展中国家的NOAA卫星资料应用援助项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业务人员自主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卫星资料处理系统,为风云一号地面系统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风云一号发射前半年,包含14个软件包、40万条程序的风云一号地面资料接收处理系统正式开发完成,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软件日益进步的同时,硬件也在全速构建,自1974年起,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开始组织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经过两年选址、8年建设,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地气象卫星地面站拔地而起。1987年12月26日,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通过国家验收。 1988年6月25日,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风云一号A星通过评审出厂,运往发射基地。 这是风云一号A星发射成功后提供的首图

那是1988年的9月4号一早,我们赶往北京西郊机场搭乘执行任务的专机前往五寨机场。到达西郊机场时已经人头攒动,当时搭乘专机是没有机票的,只见时任司令部办公室秘书的孙保卫手中拿一摞纸质名单,于是我们上前询问我们的名字居然没有?原来同行的江海同志前些天电话报名时说的是中央台记者站两人,被后来成为一方诸侯的孙保卫同志理解为CCTV派来的人,一个小插曲差点没能登机。通过安检门走向停机坪,是一架空军的图-154,又见旁边一架从未见过的漂亮的小型喷气式飞机,据说是挑战者号专机,是中央军委刘华清副主席亲临发射场。这是百度百科描述的发射经过1988年9月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卫星发射进入倒计时,发射塔上,运载火箭燃料加注完毕。西至喀什、南至海南的测控网站,也已全部打开。指挥员发出命令:“5小时准备!”就在这关键时刻,发射控制中心的控制台上,突然失去了A星所有的遥测信号。指挥部不得不决定停止发射。 我们的计划是当天下午完成拍摄任务即乘专机返回,争取能赶上7点的新闻联播,如果赶不上就上10点的晚间新闻,是下策;出发前天与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新闻组负责人韩金渡同志商定的拍摄方式和播出方案。谁知突发状况,卫星故障,发射无期,唯有等待;刘副主席及科工委的领导都在等待。候机时遇到的被邀请参观发射的总政军纪委的同志,及各路人马都只能等待。开始时,基地招待所餐厅的自助餐还算丰富,后来改成了几菜一汤的桌餐,记得到了第三天餐桌上就只有简单的荞麦面和简单餐食了。突然来了这么多人物,地处晋北贫困山区的基地供给保障有限,太原采购的车未归……等待时间之久,是始料未及的。来自方方面面的人,除了等不了地离开了。基地安排了参观,发射场、总装车间……岢岚县城,到处是涌动地人群,在那壮观的发射竖井爬上爬下,虽然是已经放弃的工程,仍可见当年的刻苦攻坚。还见到发型和着装都很整齐讲究的当时的航天部部长林宗棠和大家一起攀爬着。突发状况,措不及防,各路参观及工作的人太多,只能住下,不太大的基地招待所住得很满。发射的前夜,我们的双人客房又搭了个折叠床,一问是中办的一位处长,见我们一人一床没有给他让位的表示,一脸的疑惑地走了,估计这位从未受到过这样的待遇。谁知我们熄灯后他又回来了,只能睡在折叠床上,好在睡不了几个小时了。焦急等待,因为火箭已经加注,加注的燃料是有腐蚀的,火箭只能坚持72个小时;终于等到好消息,通信链路修复、7日凌晨有发射窗口。凌晨三点按照我们提前查看过的路线和在发射塔架对面山坡的最佳拍摄位置,并按照商定预案顺利到达拍摄报道地点,一切准备就绪,只等一声号令!我在心里一直默念着酝酿了许久的拍摄手法和声音的控制,因为火箭发射升空时的巨大轰鸣声可能会引起自激共鸣,需要我一手操作摄像机拍摄同时一手调整录音旋钮控制音量,待火箭起飞后声音远去,再腾出一只手操作挂在胸前的相机连续拍摄几张照片,一气呵成。火箭紧急升空远去,消失在黑夜。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气味,基地陪同的同志让我们迅速撤离,告诉我们燃烧后的火箭燃料有剧毒。准备好的那辆北京吉普冲出烟雾迅速撤离。忘记是哪个工种的一个基层的女同志因有急事去基地想搭我们的车,情况紧急不容久留,我们的车已经满员只能超载了,深秋的晋北夜晚天寒都穿着大衣,车后座装不下四个大人,于是只能让她坐在我的腿上,一路颠簸中回到基地,她是再三感谢,突然回想起来都是趣事。北京时间1988年9月7日凌晨4时30分19秒,中国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901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姿态控制系统仅用了122.6秒,就完成了对地球的初始捕获。随后,国内卫星首次使用的折叠伸展式太阳帆板按预定程序解锁、伸展,为整星提供能源。按程序扫描辐射计的四个可见光通道顺利开通,探测信息经过卫星传输信道源源不断地发往全球气象卫星地面站。至此,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接收图像

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A星星箭分离后14分钟,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几百帧云图信号,并实时传送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由于是凌晨,天还没有亮,光照条件差,可见光通道图像是黑的,这便是中国气象卫星最早的信息。 1988年9月7日6时9分,资料处理系统的图像终端上,出现了气象卫星发回的第一幅云图照片。这是一幅苏联、亚洲地区上空的卫星云图照片。在场的专家们分析认为,照片图像清晰,纹理清楚,层次丰富,初步表明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有较好的技术性能。 3小时后,在世界气象组织二区协第九届会议上,时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中国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手举该卫星云图,向与会代表展示了风云一号A星提供的首图。 卫星失效1988年10月15日下午,“风云一号”A星传回的图像发生扭曲,证明卫星沿滚动轴方向严重偏转,卫星姿态失控,导致整个星失效,卫星未能达到考核寿命半年的要求。这时,距离该卫星升空39天。 研发团队总设计师:孟执中。工程总师:任新民。 功能参数卫星本体是1.4 1.4 1.2米的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六块太阳能帆板,卫星总长度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轴定向稳定,卫星高900公里,倾角99 ,周期102.86分钟,每天卫星绕地球为14圈。卫星携带多光谱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它有五个通道,用于获取昼夜可见光、红外云图,冰雪覆盖、植被、海洋水色、海面温度等。卫星资料发送方式有:甚高分辨率传输(HRPT),低分辨率图象传送(APT)和延迟图象传输(DPT)。

卫星意义

1989年1月,国防科工委召开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首次飞行试验技术总结会。时任中央气象局局长邹竞蒙讲道:“无论从中国的空间技术的发展,还是从中国的气象科学技术发展,‘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打成了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第二,‘风云一号’第一颗卫星在中国国内首次采用了不少先进的关键技术并首先得到了考核,例如可伸展的大面积折叠式太阳电池阵,反作用飞轮全数字的姿态控制系统,首次使用了磁带机记录云图信息,首次采用了五通道扫描辐射计,而且实现了辐射致冷技术; 第三,可见光云图质量很高,博得国内外的良好评价。” 风云一号A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气象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卫星和地面系统建设从无到有的重要节点。从此,中国告别了完全依赖外国气象卫星数据的 历史 ,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卫星体系。在风云一号A星研发过程中,中国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面应用系统,为后续改良和创新打牢基础;形成了一支有实力的研发队伍,成为日后研发壮大风云卫星家族的中坚力量。这也是后来风云卫星在轨服务时间普遍超过卫星寿命期,甚至运行长达10年的基础所在。这位邹竟蒙局长是著名民主人士邹韬奋的儿子,也是曾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弟弟,1999年初,一日自驾前往双榆树当代商场遇到一伙毛贼企图抢劫在与之搏斗中遇刺死于非命。悲乎!

发射升空了,各路人马集合在招待所时天色渐渐亮了,大家在一起互致庆贺,并合影留念。人群中见到我家邻居刚来基地任政委的马奔叔叔于是合影,见到我们政治部的组织部部长罗健,他看到我挂着相机便请我帮他与他的老同学合影,后来发现是时任上海市秘书长的曾庆红,风云一号是上海航天局研制的。发射成功,欢天喜地,早餐就会餐上酒。按照报道计划,发射成功后请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讲几句话,配合发射升空后。于是我们与丁主任的苏秘书联系,因为主任从不接受电视采访,因为我曾经帮苏秘书调过电视算是熟悉,人称说话挺冲的苏秘书没有当面回绝。后又几次三番地请示,丁主任答应对着摄像机讲一段我们准备的稿子,主任是认真的,看他一直在背诵。拍摄是顺利的,我能从摄像机的寻像器中可以看到主任的面部在抽搐,原来领导也紧张。录像同时江海同志跟主任说能否发射成功后即飞回北京,争取当天晚上7点的新闻联播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当天的发射成功了。丁主任说你们找谢光副主任他在这里负责,原来他是主要陪同军委刘副主席。专机计划是要飞两个航次,一个是飞北京送观摩和参试的诸侯、工作组、新闻媒体等,另一个是送任新民老总去西安看数据。我们一干人马坐在五寨机场停机坪的草地上,等待起飞。从一点等到四点,心里焦急,军报记者李亚丹大姐直接躺在草地上,她是曾经旅法勤工俭学的原四川省委书记李大章的女儿,她弟弟原总政文化部的李忠后来成为我的朋友。李兄曾经放弃做官,要求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当个编辑的举动,被总政领导表扬。现在姐弟俩都在美国。我们聚在一起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部的记者潘红星讲他曾经的战友的一起惊心动魄的劫机事件,焦急地等待着。后来潘台长随他的同事刘长乐去创建了凤凰卫视。终于有消息,秦岭大雨有雾先飞北京。到达西苑机场已经5点多了,登上准备好的车,直奔中央电视台,好在提前准备好了车证、记者证,下车直奔三楼军事部那仅有两个房间的办公室。你怎么才来?以为不来了。联播马上就要开始啦?老韩一连串的问话。我答是刚下飞机就赶来了,我的片子不用编,按顺序拍的。好吧,赶紧去二楼看看吧!新闻部在二楼,老韩派一同志送我去的,此后再没有见过此人,也不记得姓名,估计是实习的。马上就要开始联播了?晚间吧?值班总编说。我还是说按顺序拍的,不用编的。交给张宏民吧。一会儿张配了一句话出来: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总编看了一下样片,国内最后一条吧。张宏民兴奋地说:这才叫新闻!问我你怎么不解说?于是模仿着江海的安徽口音。我说只有我们两人,他不会操机。总编说你可以送太原用卫星传过来?其实基地距离太原还有几百公里呢。走出有武警守卫的新闻采编播出大厅,从士兵的眼神中发现,我身上的军大衣和9月初的时令是那么不相称,走到一楼大厅时电视墙上传来新闻联播开始的音乐,7点整!紧张的心一切释然,脚步一下轻松起来。这次任务的完成令我难忘,运筹计划好每个环节,事情总是能办好的。如今发达的卫星通信,网络传输,5G直播都不在话下,这与30年前的电视技术不可同日而语了。

风云插曲

1988年10月是科工委成立30年的纪念日,表彰了一批模范,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的怀仁堂接见,我们也提前准备和提前到达了。参加接见的中央首长有最先到达的国家副主席王震,科工委政委伍绍祖曾任王老秘书上前问候寒暄。迟一会儿杨尚昆主席来到休息室,豪爽的大嗓门儿,我迟了一点。这时领导来了,丁衡高主任走向领导报告说,风云一号卫星抢救无效失控了,我们向中央写报告。领导云淡风轻地说,科学试验吗,这没有什么。丁主任还想说什么,只能打住了。(风云一号失控是10月15日,这次接见应该是之后的16日。记得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也有照片,没在我的云盘里,回北京再找补)这次中南海接见完后,我们又是一系列的报道,其中就有到我国两弹一星的统帅聂荣臻元帅驻地,聂帅刚刚写了一首诗,歌颂国防 科技 成果。这是我的风云一号发射经历,也是短暂从事军事电视新闻报道工作时的一段经历,不久就离开了这个领域,30多年过去,至今回忆起仍然很有趣。那时年轻无畏,单纯无邪,一切都在有意无意之间,青春无悔,应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吧。

2021年2月28日,在海南龙栖湾补记

新闻联播是什么啊?

新闻联播是指一种电视或广播新闻节目形式,即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同时联合播出的新闻节目。如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河北电视台《河北新闻联播》、山西电视台《山西新闻联播》、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新闻联播》、吉林电视台《吉林新闻联播》、黑龙江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浙江电视台《浙江新闻联播》、安徽电视台《安徽新闻联播》、江西电视台《江西新闻联播》、山东电视台《山东新闻联播》、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湖北电视台《湖北新闻联播》、湖南电视台《湖南新闻联播》、重庆电视台《重庆新闻联播》、贵州电视台《贵州新闻联播》、西藏电视台《西藏新闻联播》、陕西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青海电视台《青海新闻联播》、新疆电视台《新疆新闻联播》、广西电视台《广西新闻联播》等等。当中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影响力最为广泛。

新闻联播节目播出时长为30分钟,但是如果当天发生的事件与中国关系重大,或是在中国发生突发事件时,则会加长时间。加长的时间会根据事件的大小和性质做出调整。过去,央视技术水平不够,不能24小时播出。只能从每晚6:55开始,国歌和节目预告之后,倒计时5秒推出《新闻联播》。也就是说《新闻联播》是打头炮的重点节目。播报日期,也表明它是每天第一个跟观众见面的栏目。当然,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概念了。

自1982年9月1日起,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由此开始奠定节目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节目宗旨“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但新闻先后次序排列不是以其重要性,而是以国家领导人的排名先后而定的。其大致内容按播出顺序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外交、访问、会议以及视察活动,中共中央或中央政府开的某项会议,思想教育类短片,简讯(中国境内各个领域的进步,人民大众的精神面貌,神州大地的风采),最后是时长通常不超过五分钟的国际新闻和体育新闻等。

在中国大陆,境外媒体、甚至地方电视台的采访皆有一定限制(例如灾难事故、军事演习等),而央视在此一般没有限制(与新华社同一级别),故《新闻联播》亦变相成为某些重要新闻片段公开发布的唯一途径。各大新闻媒体在无可选择下只能引用其片段和文字等。有些地方台甚至只引用央视的片段播放国际新闻。

另外,此新闻节目在形式上与主播风格、片头音乐上皆甚少变化,主播之一的罗京曾介绍说,主持人剪头发得台长批准。当中变化较显著的只有片头动画由中国书法字随着台徽的两次演变成电脑制作的动画片头。

全国地方电视台转播中央台新闻联播曾经中断,发生在2005年1月7日,中断原因是直播南亚海啸筹款节目《爱心无国界演艺界大汇演》。

其他国家例如日本各大电视联播网(如日本放送协会在晨午晚间的全国联播新闻),美国各大电视联播网都有类似新闻联播的栏目。

[编辑本段]◆ 播出时间

节目于1978年1月1日启播,现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1套)、新闻频道19:00首播;新闻频道21:00、中文国际频道(4套)01:00重播。(北京时间)

[编辑本段]◆《新闻联播》栏目定位

百姓们说:“这里有国家的大政方针,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衣食住行。”

干部们说:“这里有百姓的苦乐冷暖,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新闻联播》与中南海有最迅捷的通道,是国家级电视新闻发布机构。CCTV-4的徐俐同志指出,《新闻联播》对于一则消息的论述,代表着中央对它的表态和“定调”。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王牌栏目,并跃升为世界上观众最多的新闻节目。

《新闻联播》拥有遍布世界的优秀记者,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是国内外大事的真实记录者;通过国际广播转播、央视国际频道重播、网络视频、台港澳媒体收录,备受全球瞩目。

《新闻联播》是“专题纪录”领域的开路者。新闻中心梁晓涛主任说:“不仅关注新闻事件,还更重视新闻价值。原来教科书上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可能不太全面。(比如美国‘水门事件’发布的时候,就不是新近的。)还有就是,我们说新闻是一连串的事件,而不是单纯的点。”

《新闻联播》注重规范、客观,坚决不走“说新闻”的娱乐路线,也不说“我们来看下一条消息”之类的“废话”。

[编辑本段]◆《新闻联播》发展历史

1976年党的生日那天,根据全国省级电视台共同协商的意见,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向微波干线沿线的10多个省、直辖市电视台传送信号。播出时间10~15分钟,只有外景片,没有播音间的口播。早期《新闻联播》的地方新闻,大都是通过班机或火车送到北京,加上洗印、编录,快则一周,慢则半月才能跟观众见面。

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开播。1958年中央电视台建台伊始,新闻栏目就承担起“新闻立台”的责任。目前,《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同时她也是全世界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栏目。

《新闻联播》创办当年的12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历史的巧合,使《新闻联播》肩负起记录时代变迁的重任。因此她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忠实的记录者。

《新闻联播》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文化、体育无所不包,它以客观、生动、丰富的纪实手段记录了中华大地30年来每一天发生的变化。因此她是一部最真实的历史教科书。

从党的总书记,到普通党员;从耄耋老人,到少年儿童;从白领阶层,到蓝领职工……都是她的忠实观众。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同一时空下,情系祖国的振兴,关注民族的未来。因此她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

1979年9月1日起,央视创办新栏目——《国际新闻》:新华社每天专门为它编发5分钟国际简讯;加播英美合资的“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外景片;并从香港收录新闻,航寄北京。

1980年劳动节起,《国际新闻》保留栏目名称并入《新闻联播》。后来,《新闻联播》改进编排,不再把口播国际新闻与国际新闻外景片分开,《国际新闻》完全并入《新闻联播》,巩固了《新闻联播》的龙头地位。此间,地方台新闻由航送改为微波干线传送,《新闻联播》播出时间增至30分钟。

1981年春天举行的青岛会议,作出两项重大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供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这使她在短时期内拥有了最庞大的记者队伍,构建了世界观众群体最大的新闻传播网。全新的管理理念、杰出的人才队伍、务实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了《新闻联播》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视新闻事业不断进步。因此她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创新的领军者。

从1982年报道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开始,中央把重大时政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前至《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从此,不论国际新闻还是国内新闻,不论中央政令还是地方民生,《新闻联播》都是最权威的发布机构。

1982年9月1日开始,重大时政消息由《新闻联播》首发,确立了她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的地位。

1984年起,《新闻联播》派遣驻外记者,收录台湾中华电视台《华视新闻》;并和亚广联A、B、C区的国家、地区交换新闻,加强了有关第三世界的报道。

1987年起,《新闻联播》收录美国CNN等国际新闻。

1991年9月1日,《新闻联播》通过国际卫星频道走向世界,覆盖全球。目前,《新闻联播》在全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8个记者站(点),并与CNN等全球知名的电视机构建立了新闻节目交换合作关系,“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成为她的宗旨与特征。世界重大突发事件常常成为《新闻联播》“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新闻联播》播报的内容也往往成为境外主要媒体的国际报道。因此她是中国了解世界与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1996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时效性进入争分夺秒的新时期。

上世纪末起,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新闻联播》,《新闻联播》走向世界。

2005年以来,《新闻联播》越发注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越发关注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关注普通党员的奉献,关注普通单位的经验。弘扬了真善美,起到“感动中国”的公益效应,遏制了不良现象蔓延。

2006年新闻频道改版后,各节目都有自身的侧重点,而《新闻联播》则是全部新闻的精选与总结。其间,播音员的新老更替,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编辑本段]◆《新闻联播》主持阵容

《新闻联播》最早的播音员是李娟,1961年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73年被选调入北京电视台。吕大渝、刘佳、赵忠祥、卢静、杨柳、贺红梅、薛飞、杜宪、张政等人也播过《新闻联播》。邢质斌在《新闻联播》站岗最久,作风低调、正襟危坐、掷地有声,正退居二线,进行“传帮带”工作。

罗京1983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新闻联播》播音员,播音平和、稳重、权威,气息和共鸣水准很高。

李修平同志1989年由甘肃电视台上调央视,气质出众,端庄典雅。

业务指导主席李瑞英的声音恰当地把王小丫的甜美、敬一丹的严肃相结合,播音对象感强,任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广电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全国人民政协委员。

王宁1981年毕业于青岛31中,1983年进入青岛电视台,1986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后被选入中央电视台任新闻播音员。

张宏民1982年从北广毕业后进入央视,播音平易近人,很有观众缘。

2006年6月5日,2007年12月6日至9日, 李梓萌、康辉、海霞、郭志坚四位新人先后亮相《新闻联播》,目前已与四位老主持人交替主持节目。

[编辑本段]◆《新闻联播》幕后故事

冀惠彦:架着机枪去吃晚饭

记者必须要有职业精神,伊拉克战争曾经被媒体定性为被直播的战争,那么就要求记者走在士兵的前面,这就是一种职业精神。军事记者有时候真的是要面对死亡抢拍最新镜头。

2005年3月,我带队到利比里亚、刚果(金)采访中国维和部队。我们到达刚果(金)前一周,巴基斯坦维和部队就有9人在部族冲突中被打死。担任西南战区司令的巴基斯坦维和部队最高长官,听说中国中央电视台来人了,一定要请吃饭。到了约定时间,两辆满载全副武装士兵、驾驶室顶上架着机枪的卡车来接我们,一前一后严加保护,沿途所有路口都派有士兵把守。虽然赴宴回来大家又都吃了一碗方便面,但这却是我有生以来享受到的最隆重的一次晚宴。

我们去采访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他们担负着公路桥梁修建养护任务,工地大多在丛林地带,现场的白天气温平均45℃以上,而中午我们就要去拍摄。为防蚊虫叮咬,还必须长衣长裤,并扎紧裤管袖口,地下蒸、上面烤,最后连汗都没得可出时,头便阵阵发蒙。

而最恐怖的还是疫病。中国维和部队在刚果(金)的驻地就是疟疾高发区,我在联刚团的局域网上看到一个统计,2004年联合国在刚果(金)的维和人员共死亡260人,其中40%死于疟疾。虽然出国前打了预防针、吃了预防药,但防不胜防。

在苏丹采访维和部队时,由于刚刚布防,营地还在建设中,我们就和官兵一起住帐篷、啃压缩干粮、喝限量供应的饮用水,每天在50℃的高温下干10个小时的体力活儿。当地除疟疾、脑炎、霍乱等疫病高发外,水中还有一种虫卵,进入人的皮肤后会导致永久性失明,叫“河盲症”,那阵子水净化装置未到货,澡也不敢洗,几乎人人都出现了皮疹和烂裆。

高伟强:看猴子是童年的愿望

1996年春节前夕,关于过年的报道正在紧锣密鼓准备当中。当时大多数新闻在倡导 “春节送礼的新观念”,送软盘、书籍、录音带等等,但我就觉得还是缺了点对文化的关注,于是就想做一期关于年俗的特色报道,但无从下手。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儿子在做小老鼠的剪纸,突然茅塞顿开,找到了打通整个报道的切入点,这才有了后来持续了12年的生肖年俗报道。

1996年除夕,轻松有趣的年俗新闻“鼠年说鼠”在《新闻联播》里播出,引起了不小轰动,第二天,新闻中心接到了很多电话,纷纷询问:“《新闻联播》是不是要改进啊?”主任回答,《新闻联播》一直在改革。

《新闻联播》所有的新闻在播出时都有标题和记者名,唯独我的2006年年俗报道“狗年说狗”,播出时既没出标题也没记者名字。我当时还很纳闷,以为技术上出现了漏洞,后来才知道,这是台里领导的慎重决定,理由是“画面拍得太美了,实在不想破坏画面”!

感触最深的是2004年“猴年说猴”,因为看猴子曾是我整个童年时代的愿望。我在宁夏长大,小时候爷爷就给我一枚清朝时的北京动物园门票,票面上那两只动物就是猴子,可那时宁夏根本没有猴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借着来北京出差的机会,在动物园里把猴子看了个够。看到“猴年说猴”在《新闻联播》播出时,我真是百感交集。那则报道中也融入了我对猴子所有的情感和记忆。

沙依然:我是“新疆的罗京”

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在新疆的南疆和北疆偏远的地区,少数民族还没有完全掌握汉语,我们从1980年开始,把《新闻联播》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播出。

翻译播出《新闻联播》开始时周期比较长,1980年时,我们把《新闻联播》一周之内的重要新闻汇编成半个小时的节目,每周播出一次;到1982年改为每周三期;1986年是隔日一期;到1999年9月1日,我们进行了“大提速”,把编译后的《新闻联播》提前到当天晚上11点播出;2006年9月15日,我们再次提速,晚9点半开播。

节目提前播出,我们的工作累了,但观众再也不用半夜看《新闻联播》了,所以收视率骤然提高,观众给我们的电话也越来越多。有些观众不叫我名字,而是直接叫我“新疆的罗京”。

2006年11月,我们编译中心代表团到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参观,这是20多年来我这个“新疆的罗京”首次到北京。虽然以前看了无数遍在《新闻联播》里出现的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等,都非常熟悉,但亲临其境还是让我感到非常自豪。特别是参观《新闻联播》演播室时,坐在罗京坐的椅子上我有种回到“娘家”的感觉。

其实我们的节目还走向了国外。因为语言相近,我们新疆台的哈萨克语频道在中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地都可以看到,并在哈萨克斯坦落地。那里的观众对我们的节目非常喜欢。蒙古国的哈萨克族也经常收看我们的节目。

新闻联播2021年1月29日主要内容是什么?

1、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2、总书记同玻利维亚总统通电话;

3、总理主持召开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会;

4、王岐山会见第十二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美方代表;

5、“十三五”期间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17.2%;

6、【迈好第一步 见到新气象】白景明:积极财政政策要精准有效;

7、【就地过年 暖在身边】各地推出暖心举措保障就地过年;

8、疫情防控不松劲,各地筑牢安全防线;

9、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最新疫情;

10、国内联播快讯:

(1)2021年我国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27268亿元;

(2)2021年我国线上消费持续快速增长;

(3)2021年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速加快;

(4)国家药品集采常态化 大幅降低百姓负担;

(5)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

(6)重特大事故整改落实“回头看”达到预期效果;

(7)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二轮第二批已问责283人;

(8)交通行业加强疫情防控 保障旅客安全出行;

11、全球新冠肺炎确诊超1亿,美国占四分之一,美国纽约州养老院死亡人数可能低估50%;

12、美经济2021年预估萎缩3.5% 为1946年后最差。

扩展资料

2021年6月底开始,《新闻联播》栏目由原央视新闻中心改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节目中心管理。8月1日,CCTV-7由“军事·农业频道”更名为“国防军事频道”,《新闻联播》从那时起由CCTV-1、CCTV-7、CCTV-13、各省级卫视频道和部分地方台并机直播。

2021年7月18日起,《新闻联播》再次更换片头,首次启用全新的16:9高清片头,此版片头将上一版片头稍作修改,首次全流程实现时政新闻的16:9高清制播。同时演播室换为总台新闻中心N01演播室。9月10日起,潘涛、宝晓峰、严於信和郑丽先后加入《新闻联播》的主播阵容。

参考资料来源: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9月9号时事国际国内新闻报道 9月9号时事国际国内新闻联播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9月9号时事国际国内新闻报道 9月9号时事国际国内新闻联播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本文标题:9月9号时事国际国内新闻报道 9月9号时事国际国内新闻联播

本文链接:http://www.xingzuo789.com/article/122365.html

上一篇:8个月喂饭抓饭怎么做 8个月喂饭抓饭可以吗

下一篇:更多十二星座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十二星座相关文章
更多十二星座文章
喜欢十二星座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