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洪涝达到水位多少 2021年湖北洪涝灾害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4年湖北洪涝达到水位多少 2021年湖北洪涝灾害的文章,本文对文章2024年湖北洪涝达到水位多少 2021年湖北洪涝灾害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武汉防汛最新消息2020
今年真的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在经历了疫情之后,湖北接连遭遇了强降雨的袭击,各个地方都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对我们的交通出行还有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便。而且预计在8月中旬将由于一轮强降雨袭击,有关方面也是做了相关的准备。
武汉防汛应急响应等级从Ⅱ级调整至Ⅲ级。出梅以来,长江汉口站水位波动缓退。8月5日20时,长江汉口站水位27.50米。据预测,长江汉口站水位将持续缓退。受长江水位缓退影响,汉江、府澴河、滠水等支流水位均呈缓退之势。经市防指研究决定,武汉市于8月6日0时将防汛应急响应等级从Ⅱ级调整至Ⅲ级。
江岸区启动府澴河段防汛Ⅰ级应急响应
7月17日,江岸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通告,从7月17日12时起,将府澴河段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Ⅱ级提升至Ⅰ级。
根据武汉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21年7月17日8时发布的洪水红色预警,预计府澴河童家湖站将于17日20时左右达到保证水位。
应急响应范围为张公堤0+000-5+300;谌家矶北堤、西堤;幸福垸堤、帅伦纸业堤。
强化值班,随时掌握汛情、工情和灾情的变化。
进一步加强巡堤查险力量,巡堤查险人数每班每公里不少于20人,实行24小时不间断拉网式巡查。
谌家矶街道防指要确保帅伦纸业堤内人员全部安全转移,不漏一人。
区级防汛抢险队伍、机械集结待命。
东西湖区启动防汛应急I级响应
目前武汉市东西湖区汉江、府河均已超警戒水位且持续较长时间受上游强降雨影响预计17日20时府澴河童家湖站达到保证水位根据武汉市防指要求东西湖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通知
自7月17日13时起,将防汛应急响应等级由Ⅱ级提升至Ⅰ级,请各分指挥部及区防指各成员单位迅速按照《东西湖区城市防洪应急预案总体预案》防汛Ⅰ级应急响应要求,做好防汛工作。
受强降雨影响,长江上游干流及三峡区间来水明显增加,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快速上涨,7月17日10时涨至50000立方米每秒,出库流量32200立方米每秒,库水位157.11米。
武汉市黄陂区启动府河防汛I级应急响应
17日13时,武汉市黄陂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通知,启动府河流域防汛I级应急响。
通知称:黄陂区童家湖外水位7月17日12时达29.06米,且在快速上涨中,即将可能突破保证水位,黄陂区定于7月17日13时启动府河流域防汛I级应急响应。按I级应急响应的要求,组织领导、劳力、物资器材等,做好防汛排涝救灾的各项工作。
什么是湿地
湿地(wetland)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20世纪中后期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
【湿地最富有生物的多样性】
仅我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属、1380多种。湿地植物从生长环境看,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从植物生活类型看,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飘浮型等;从植物种类看,有的是细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乔木。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我国已记录到的湿地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鱼类中淡水鱼有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
【湿地基本分五大类】
海域
潮下海域:低潮时水深不足6米的永久性无植物生长的浅水水域,包括海湾和海峡;潮下水生植被层,包括各种海草和热带海洋草甸;珊瑚礁。
潮间海域:多岩石的海滩,包括礁崖和岩滩;碎石海滩;潮间无植被的泥沙和盐碱滩;潮间有植被的沉积滩,包括大陆架上的红树林。
河口
潮下河口:河口水域即河口永久性水域和三角洲河口系统。
潮间河口:具有稀疏植物的潮间泥、沙或盐碱滩;潮间沼泽包括盐碱草甸、潮汐半盐水沼泽和淡水沼泽;潮间有林湿地包括红树林、聂帕榈和潮汐淡水沼泽林。
泻湖湿地:半咸至咸水湖,有一个或多个狭窄水道与海相同。
盐湖(内陆排水区):永久性和季节性的盐水或碱水湖泥滩和沼泽。
河流
永久性的河流:永久性的河流和溪流,包括瀑布;内陆三角洲。
暂时性的河流:季节性和间歇性流动的河流和溪流;河流洪泛平原,包括河滩,洪泛河谷和季节性泛洪草地。
湖泊
永久性的湖泊:永久性的淡水湖(8km2以上),包括遭季节性或间歇性淹没的湖滨;永久性的淡水池塘(8km2以上)。
季节性的湖泊:季节性淡水湖(8km2以上),包括洪泛平原湖。
人工水面
如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属于广义湿地,得到湿地公约的认可。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金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物质生产功能
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七里海沼泽湿地是天津沿海地区的重要饵料基地和初级生产力来源。据初步调查,七里海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水生、湿生植物群落100多种,其中具有生态价值的约40种。哺乳动物约10种,鱼蟹类30余种。芦苇作为七里海湿地最典型的植物,苇地面积达7186公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不仅是重要的造纸工业原料,又是农业、盐业、渔业、养殖业、编织业的重要生产资料,还能起到防风抗洪、改善环境、改良土壤、净化水质、防治污染、调节生态平衡的作用。另外,七里海可利用水面达10000亩,年产河蟹2000吨,是著名的七里海河蟹的产地。
大气组分调节功能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湿地生境也会排放出甲烷、氨气等温室气体。 沼泽有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CO2和其他气体,特别是一些有害的气体。沼泽地上的氧气则很少消耗于死亡植物残体的分解。沼泽还能吸收空气中粉尘及携带的各种菌,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沼泽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通过沼泽能吸附金属离子和有害成分。
水分调节功能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七里海湿地是天津滨海平原重要的蓄滞洪区,安全蓄洪深度3.5-4m。
沼泽湿地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部分发育在负地貌类型中,长期积水,生长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茎交织,残体堆积。潜育沼泽一般也有几十厘米的草根层。草根层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于本身绝对干重3~15 倍的水量。不仅能储蓄大量水分,还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据实验研究,一公顷的沼泽在生长季节可蒸发掉7415吨水分,可见其调节气候的巨大功能。
净化功能
沼泽湿地象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沼泽湿地能够分解、净化环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假如没有了湿地,好比一个人被割去了肾脏。
如氮、磷、钾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质,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被生物体贮存起来,或者通过生物的转移(如收割植物、捕鱼等)等途径,永久的脱离湿地,参与更大范围的循环。
沼泽湿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克星。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利用湿地植物的这一生态功能来净化污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提供动物栖息地功能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沼泽湿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虽有利于一些植物的生长,却不是哺乳动物种群的理想家园,只是鸟类能在这里获得特殊的享受。因为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
在湿地内常年栖息和出没的鸟类有天鹅、白鹳、鹈鹕、大雁、白鹭、苍鹰、浮鸥、银鸥、 燕鸥、苇莺、掠鸟等约200种。而且该湿地是西伯利亚和东北地区鸟类南迁越冬的中途站。
调节局部小气候
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使宁河县成为天津市气候较为湿润的地区之一。
【不同的定义】
由于湿地和水域、陆地之间没有明显边界,加上不同学科对湿地的研究重点不同,造成湿地的定义一直存在分歧。
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这一定义包含狭义湿地的区域,有利于将狭义湿地及附近的水体、陆地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保护和管理。
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采用狭义定义。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于1979年在“美国的湿地深水栖息地的分类”一文中,重新给湿地作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
(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
(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
(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二十多个类型,这个定义目前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湿地土壤通常称为湿土或水成土(Hydric Soil)。
【其他】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是巴西中部马托格罗索州的潘塔纳尔沼泽地(Pantanal),面积达2500万公顷。
湿地科学与刊物
湿地生态学(Wetland Ecology) 水体生态学 《湿地学报》(Wetlands) 《湿地科学》(Wetland Science,杂志,中国)
国际条约与组织
国际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 世界湿地日(World Wetland Day,每年6月5日)
湿地国际(Wetlands International) 湿地科学家学会(The 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 国际鸟类保护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Bird Preservation,ICBP)
国际水禽湿地调查局(Inter-national waterfowl and wetland re-search bureau)
人与生物圈 东北亚地区鹤类保护区网络 东亚-澳大利亚涉禽保护网络
雁鸭类迁飞网络
科学研究机构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湿地中心 新南威尔士大学湿地生态研究中心
美国:
美国国家湿地研究中心(NWRC)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湿地研究中心
长江流域发大水为什么不能及时排向大海?
因三峡下游清江、汉江、洞庭湘江,鄱阳湖水系等流域汇入长江,且不可调控,安徽江西又多山地势高江面窄,近期这些水系全部下雨,同时汇入长江。尤其江西全省巨量洪水经壶口涌入长江抬高江面,导致江汉平原江水流速放缓,流入大于流出。
三峡只能调控宜昌上游的流量,近期普遍降雨的鄂西清江、洞庭湘江、鄱阳湖等水系,三峡无能为力。武汉的汛情主要因下游洪水占用和抬升江面排不出去所致。江西放晴,武汉无恙。
要一劳永逸,则可把鄱阳湖水经赣江引入韶关珠江水系,在桃江和浈江分水岭附近建个大型水库,水库既连通桃江也连通浈江,长江汛期用泵站抽赣江水入库开浈江闸汇入珠江,珠江汛情则抽浈江水入库开桃江闸经赣江汇入长江。第二方案就是在湖口至南京段修一条泄洪道,平时可以是公园、农田、湖泊、公路,不得建住宅,汛期当上游警戒水位时,泄洪道则开始淹水,釆取自然泄洪,不用泵,缺点是建设难度大。
这是个令人揪心的问题。
作为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也是我国最大和最长的河流,这里不仅在 历史 上孕育了极其璀璨的文明;数千年来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水资源,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源头;其数千公里河道更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连接起了我国最繁荣的经济带。
但这条孕育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却也在不断地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尤其是98年洪水,成为所有中华儿女最刻骨铭心的回忆。
而当前,愈演愈烈的长江洪水再度让亿万同胞胆战心惊。
我们都知道长江之所以频发洪水,直接原因就是长江洪水无法及时排入东海,河水的不断汇集是长江水位不断上涨并严重威胁两岸人民的重要原因。
那么,为何长江洪水不能及时排向东海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河水落差太小
长江下游水位落差太小,是长江下游一再出现洪水险情的直接原因。
虽然长达6300多公里的长江落差高达6600米,平均每百公里的落差也达到了84.4米,但宜宾以上3300多公里的上游落差就高达6200米,这意味着中下游的长江水流极其平缓。
事实上长江中下游分界线,即江西九江市湖口县的海拔只有68米,这意味着长达938公里的长江下游总落差只有几十米!
如此平缓的水流,自然极其容易导致洪水淤积、水流不畅。
2、入海口太少
长江下游排水不畅,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入海口太少。
我们从长江流域图可以看出,长江中入海口附近的流域宽度很窄,这极其容易导致河水的猛烈淤积。
而在长达6300多公里的长江,有岷江、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等诸多支流汇入,其水量的叠加效应是极其可怕的。
事实上黄河等河流也有同样的问题,淮河甚至没有入海口,当所有河水都涌向干流时,其水位不断升高的结果不言而喻。
相比之下,珠江等多河道入海的情况就不容易出现排水不畅的情况。
3、降水太集中
三哥不断作死时,很多人提议截断雅鲁藏布江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但问题是恒河水量尤其是汛期水量主要来自于降水补给,来自上游的冰川融水对于总径流量来说微乎其微。
长江也是一样的道理,长江中下游之所以洪水频发,根源在于气候影响。
由于锋面气旋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季节性移动,长江流域在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中旬都会形成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这就是梅雨时节。而随着锋面气旋的缓慢移动,长江中下游的支流都会陆续迎来汛期,长江也会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形成集中性的洪涝灾害。
4、人为破坏太严重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愈演愈烈,除了一系列自然因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为原因。
规模宏大的西部大开发,在给广大西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西部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而西部地区是我国大部分河流的源头,这就首先导致水土流失的不断加剧。
而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直接结果就是长江含沙量的大量增加。而在下游水流极其平缓的情况下,泥沙的大量淤积必然导致河床的不断升高与通江湖泊的容量骤减。
再加上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的开发强度也越来越大,填湖造田等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使得长江流域的泄洪湖泊越来越少,当洪峰来临时,水位必然是不断升高。
三峡等水利设施的修建,对于调蓄洪水自然有着巨大的作用,其创造的 社会 效益也非常可观,而且通过对长江泥沙的阻拦,下游泥沙淤积的速度也大为放缓。
但如同雅鲁藏布江的困局一样,三峡再厉害,它的位置也是在中游,即便它能拦住中游以上的洪峰,对于三峡以下的下游地区,尤其是因持续降水而导致的洪涝灾害,三峡注定是无能为力的,毕竟水不能倒流。
虽然长江下游地区人口稠密,人地关系极度紧张是客观事实,但如果仍然不重视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那么长江的洪涝灾害只能越来越恐怖,届时我们承受的灾难也必将越来越可怕。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长江流域发大水,为何不能及时排向大海?
最近,长江干流暴涨,给长江沿岸地区造成非常大的防汛压力。进入汛期以来,长江干流的水位和流量快速增长。7月3日,镇江辖区高潮水位已达7.10米,首超警戒水位(7.0米),大通流量53000m /s。7月4日,高潮水位就上涨到了7.34米,大通流量达58300 m /s。
简单来说,长江上的水,很着急,急着要奔向大海,谁要是拦着路,就直接淹过去然后冲向大海。
有朋友想问了,为何长江的洪水不能快速奔向大海,给人们造成巨大的人身财产损失的威胁?
1,长江流域状态,便于洪水汇集。长江从西向东流,一路吸收了岷江、赤水、沱江、嘉陵江,乌江、汉江、雅砻江、湘江、沅江、赣江和清江等诸多支流的水量。南北方向支流同时汇集到长江来,这种集中式水系状态,是最容易造成洪灾的。
2,长江流域降雨集中,长江泄洪能力有限。长江上游受到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双重影响,降雨量本身就比较多。关键是,长江每年的降雨量一半集中在七八月份。如此集中的水量汇集,让长江干流承受巨大压力。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在宜昌,海拔仅有60到100米,中下游分界点芜湖,海拔更是只有十几米。在数千里的干流上,水位落差只有100米不到,自然泄洪能力很受限制了。
3,长江流域开发较多,人口产业密集。长江流域从宋朝开始,农业开发越来越大。原本的八百里洞庭湖,如今几乎是洞庭河,原来的千湖之城武汉,水域面积也大大下降。鄱阳湖也有类似情况。这些湖泊具有很好的蓄洪作用,但是都被填作耕地。并且,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具有最大规模的城市群和人口密集地。正是因为长江沿岸有巨大的财富,人们才格外重视长江洪水。
4,大量维护造田、泥沙淤积等现象,让洪水无路可走。人类活动的频繁,不仅让长江沿岸损失了大量的湖泊和河道,更多的湿地也被开发和硬化,长江的水域面积减少的太快了。再加上上游携带大量泥沙,很容易淤积起来让河道变得更浅更窄。这样天灾人祸双重作用下,长江的洪水无路可走,只能从人类和城市的头顶夺路而走。
5,长江支流水利建设滞后,蓄洪能力不足。解决长江洪水问题,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水利设施建设。如果长江各大支流兴建更多的水库进行蓄洪,长江干流的流量有可能大大缓解,长江的安全性也会大大提高。同时,长江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也要加强,毕竟,泥沙淤积也是造成洪水的重要原因。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我们的黄金水道,同时,长江会发脾气淹没城市和农村。
善待长江,就是善待自己。
最近长江洪水灾情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由于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流域持续降雨,在7月2日长江2021年的第1号洪水已经形成,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四省水位都大大超过了警戒水位。
(洪水已经倒灌进入武汉市)
(不仅是武汉市,就连鄱阳湖也出现了长江水倒灌的情况,湖口站水位21.81米,超警界水位2.31米)
(洞庭湖也已出现倒灌,7月11日,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将防汛II级应急响应提升至I级,这也是2010年以来江西首次启动该响应)
本次洪水之所以如此汹汹,是由于长江流域遭受了持续的强降雨袭击,导致长江水位持续暴涨。
在此先给大家介绍下什么是流域?
流域是指一条河流的集水区,例如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在该区域内所有的降水先流入长江的各个支流,再通过各个支流会汇集到长江主河道。
(长江流域地图,在这个范围内的所有降水,除了蒸发以及被植物、动物获取以外,其他的降水全部都会汇集到长江主干道,再由长江排入大海)
在日常情况下,长江主干道是可以顺利代谢本流域内的所有降水的。但是当碰到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或者百年一遇的强降水时,长江主干道的宽度和深度就无法容纳过多的降水。
(进入七月份以来,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
说的直白一点,长江主干道就是一条很粗的下水管,你平时往里面倒一盆水,这条下水管可以轻松地把水排掉。
不过就算这条下水管很粗,排水能力很强,但它的排水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如果你一次性倒五盆水,就超过了它的排水能力,水就会漫出来。
所以说在遇到强降雨时,大量的降水涌入长江主干道,超出了长江了承载能力,江水就要漫出河道,这便是洪水。
(长江洪水漫过两岸堤坝)
其实在自然界中,洪水是很常见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对于人类而言,这就是一种自然灾害。因为人类文明和城市基本都是沿河而建,遇到洪水就会淹没城市,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对于长江洪灾,建国后一直在不断治理,尤其是在三峡大坝完工之后,长江发生全流域洪水的几率大大降低,因为三峡工程可以最大限度的化解来自长江中上游的洪峰。
然而这次强降雨是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在三峡工程的管辖范围内,因此形成了供水。
总的来讲,洪水的形成是由于降水太多太突然,而长江河道的宽度和深度是固定,无法承受过多的降水,导致江水漫过大堤,形成洪灾。
首先,2020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进入7月以来,各地洪水频发,特别是长江流域一带,四川,重庆,湖北,江西,连降大到暴雨,这几天更是一直在下,长江有些河流或者支流的警戒水位甚至超过了1998年特大洪水的水位,特别是湖北和江西,更是拉响洪水一级响应警报!
为什么长江流域的水不能及时的排向大海呢,就是因为下的雨太大,持续时间长,水太多,洪水从上游的各个支流不断的汇入长江,水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流向大海的水跑不赢流进长江的水,而且湖北江西地势平坦,从上游四川重庆汹涌来的水在湖北速度会放缓,上游水多了,三峡大坝就得开闸放水,还得保证大坝和上中下游所有群众的安全,提前预警,做好安全措施,有备无患,人定胜天!
江水流入大海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自2021年夏季以来,我国南方地区普遍形成了强降雨天气,短时间内如此多的降雨量想要及时汇入长江自然便会存在问题。并且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地势有高有低,在遭遇长时间的强降雨时,雨水很容易在地势低的地方汇聚起来,造成涨水的现象。
同时,长江的水流量有限,当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很有可能溢过堤坝,淹没农田和村庄。在7月11日,江西省鄱阳县就因为一段120米长的圩堤决口,导致几十万亩农田淹没,受灾人口达几百万。
长江流域地区两个最重要的湖泊就是洞庭湖和鄱阳湖,分别位于湖南和江西,这两个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吞吐一定水量,起到调节长江中下游水位的功能。然而,今年降雨量异常迅猛,鄱阳湖的水位也已经超过了警戒水位,水位突破1998年的 历史 极限。
整个长江的长度约为6280千米,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八省二市一区),覆盖区域如此之大,在多个地区遭遇强降水的情况下,一时间内依赖长江将洪水汇入大海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降雨量超出了长江河道的最大流量。。。
就跟你突然往你家卫生间洗手盆里倒一大桶水下去是一样的,洗手盆的泄水管道不够粗,所以洗手盆里会装一盆水。然后才慢慢的流下去。
1. 离开长江出海口东海路程还很远,
2. 下游缺乏级梯级地形快速排水,
3. 地形限制无法挖运河从东面入海。
比如上海的黄浦江早年就在腰部浦东侧向东面大海方向开挖出大治河和川杨河两条笔直的人工运河,汛期可不经过长江而直接开启水闸排入东海。
长江还是那条长江,大水为何不能排入大海?有五个原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长江黄河孕育了神州大地,造福中华民族几千年,成就了中华民族现如今的辉煌面貌。
长江发源于具有“世界屋脊”美称的唐古拉山脉,全长6300余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东于崇明岛注入东海。长江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经过约2亿年的变化形成了今日的水系结构,流经我国多个省市和自治区,流域面积高达18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水量组成部分之一,具有 “水能宝库” 之称。
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然而在推动中华民族发展之时也给中华儿女带来了诸多灾难,甚至将不计其数的中华儿女卷入滔滔江水之中。如今7月,又到了长江水洪灾泛滥的季节,尤其自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多地发生多轮强降雨,造成南方多地屋毁人亡,受洪涝灾害十分严重。而据江水利委员会预测声称,未来两天长江中下游各个干流主要控制站洪水监控点将进入 历史 上洪峰水位前列。
长江东入海,然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都要饱受洪水折磨,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洪水泛滥的程度更加严重, 既然是东入海,那么长江流域发大水时为什么不能及时排向大海呢?
一、 夏季暴雨集中且频繁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从东部海洋携带的水分十分丰裕,降水量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长江流域,季风性极其明显,夏季高温多雨,加上大陆气团的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极易出现暴雨。
据相关数据统计,长江流域年均降水量可高达1100毫米,光夏季降水量即战区全年降水量的85%,而隶属长江流域的不同地区降水量不同。强降雨加上河流枝干多而复杂,暴雨过后从不同地方汇入长江,导致长江水位迅速上升,然而长江长度位居世界第三,河水流经路途遥远,所以流入大海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 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水含沙量高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流经高原、山地,流经的中国第一阶梯海拔高度约3500—5000米,
地势挺拔陡峭,水流湍急。长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海拔高而气温低,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而流经的高山地段因土层薄弱,夏季逢暴雨易导致山体滑坡或大雨将坡地泥土直接冲刷入江,造成长江含沙量高。本来生态环境就脆弱、地势陡峭而土层薄的上游地区加上近年的认为破坏,生态环境更加恶劣,被雨水携带入江的泥沙更多了。
三、 中下游地势平缓,泥沙沉淀长江下游地区主要是丘陵或平原,地势低矮平缓。由于长江地势东高西低,落差十分大,上游地势可谓是“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水速堪称”千里江陵一日还“;然而下游地势却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此可见长江之水上下游水速落差非常之大。
地势悬殊造成的水速落差,使得长江上游携带的大部分泥沙在下游沉淀,导致下游河床、河底抬高,从而进一步导致河水漫过河岸形成洪涝灾害。下游泥沙的堆积也会进一步导致河水水流速度变慢,从而引起下游洪水灾害恶性循环。
四、 湖泊调蓄能力下降长江中下游其实有很多湖泊,其中洞庭湖、鄱阳湖等对其影响巨大。湖泊作为重要的水资源,不仅能够满足附近居民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等功能,对于河流具有调节作用调蓄作用,其面积与调蓄能力成正比。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位于长江流域的各大湖泊均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尤其是位于长江下游地段的鄱阳湖,由于填湖造陆等经济项目的开发,加上泥沙的堆积,鄱阳湖面积正在以惊人速度缩小。鄱阳湖承5河通长江,是5河入江的重要“中转站”,但由于面积在不断缩小,其蓄水能力已经大大减弱,对长江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弱。
五、 入海口变狭窄长江于崇明岛入东海,受岛屿地势影响入海口本来就不大,加上从上游携带的大量泥沙堆积于入海口,使入海口宽度不断缩小。
综上所述,长江虽有入海口,但随着 社会 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严重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协调矛盾突出,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越来越泛滥。人类取之于大自然,就应该敬畏自然,在经济发展之时更加注重保护自然,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生存资料而不予以回馈,大自然也会给人类教训的。
所以,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一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长江流域的湖北段地势平坦,容易积水,洪水经长江下游往上海排泄不及时, 历史 上是年年修年年漏,可否向北开挖一条排洪时令河,延南水北调中线以东,20公里建设一个蓄水湖,经过河南的信阳,驻马店,周口,开封,安阳,河北的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沿途串联50余条河流,让引水延串河向东自然流淌,这条运河要宽,要深,还要可以开展 旅游 航运,流量要大,要把多余的长江水分储到缺水的中原和华北,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2024年湖北洪涝达到水位多少 2021年湖北洪涝灾害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2024年湖北洪涝达到水位多少 2021年湖北洪涝灾害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中职生周计划 中专周计划
下一篇:更多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