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一农历 农历怎么定的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定一农历 农历怎么定的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定一农历 农历怎么定的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农历是如何制定的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颂辩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为此.通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办法回以协调.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蛮.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农历既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指定.而且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为参销樱氏照.实用性强.因而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在我国.农历历法尤其适用于中原的广大地区. 闰年闰月是怎么来的? >>>>> 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因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365天6小时 为了方便.平年365天 所以为了补时间的差异.每隔4年有闰年.闰年366天.闰年的2月29天 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 中国旧历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一般年份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闰年闰月的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农历基本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 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农历所谓[闰"的说法.只有闰年和闰月称谓.公历也有闰年的称谓. 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亏散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
麻烦采纳,谢谢!
阴历是怎样制定的?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凯碧,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盯宴举,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祥返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 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干支纪法 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甲子。 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
农历历法是怎么制定的?
农历历法是中国传统的历锋老法,也称为阴历。它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划分脊埋时间的,一个月从朔日开始,到下一次朔日之前的时间为一个月份。与太阳历(阳历)不同,农历历法没有固定的年长和季节长度,一年的长度一般在354-355天之间。
制定农历历法的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商朝。在古代,天文观测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专门的天文学家被派往观测天象,为制定历法提供数据和支持。根据观测到的天象,如月相、日食、月食等,天文学家推算出阴阳历的交替和闰月的设置,并将其纳入历书中。
在历史上,中国的农历历法曾经历过多次改革和完善,如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历、唐樱基蚂代的大衍历等。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中国的农历历法基本上定型,至今仍在中国的许多地区使用。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定一农历 农历怎么定的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定一农历 农历怎么定的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