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时历和农历 公历农历授时历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授时历和农历 公历农历授时历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授时历和农历 公历农历授时历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请问现在所用的农历是什么历法?
1) 我国现在使用的农历是“阴阳合历”。
2) 现行农历的版本名称为《时宪历》,确实有些不合实宜了,原因是:《时宪历》早在1645年(农历乙酉鸡年)由清廷颁布的历法,它的前身是明末编写的《新法历》即《崇祯历书》中的内容,由日尔曼人汤若望删改103卷并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它的计算方法和理论都是来自西,并正式在民用历法上使用定气。但历法精神还是我国的,是上代版本即《大统历》(授时历)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还是我国的传统历法。但它采用的天文常数和理论都是当时1645年的,所以受天文常数准确性(精度)和当时理论的局限,所以用时间一长还是引起误差变得越来越大。
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以雍正元年(癸卯陆告,1723)为元,用牛顿的数据做岁实来修订,叫《癸卯元历》,它使开普勒三大定律等当时天文先进天文理论和定律计算,还采用1742年时天文常数(如光行差常数等),所以具有较高的精度。以后还有若干小修改,都是为了提高它的精度,并使用改进时的先进天文理论计算,从清乾隆帝开始,每个皇帝纪位时都向后推算200年;
1909年清宣统元年推算的《宣统200年时宪书》中就有很多因为天文常数误差及当时理论上局限的所以几处都是错误的;1934紫金山天文台成立后,为了各方式的需要,所重新用当时最新的理论和天文常数重新编算了万年历谱,和清《宣统200年时宪书》的很多不准确之处和错误之处,并采用东经120度时间(以前采用东经116度时间即北京本地时间。
我国1949年建国后农历又被紫金山天文台编算了多次,均以《中国天文年历》的数据为准;2000年紫金山天文台又以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常数和最新理论编算了一次,这次采用以2000.0为历元计算的。
在国外,还有人用美国宇航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数据(载人航天和早睁明美国几次探火星的数据)和理论(主要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公式)来计算农历。
所以现行农历的计算是采用现代天文学和航天的最新成果计算而成的,它是最典型的实际行星轨道改进(计算)的结果。
现行农历,由于使定朔定气,只规定一些最基本历法内容,年月日都由实际地球和月球的轨道而定,但并没有规定它的算法,它的算法是与时俱进的。因为农历采用定冬至的前一个定朔日和下一早唯年定冬至前一个定朔日决定年长,并由定中气决定月序,由定朔决定日序,年长为13个月的,以定冬至后的第一个无定中气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由于定朔和定气都是由天文学上的角度定义的,所以农历的平均历年就是回归年,平均历月就是朔望月。
农历的阴历成份历日和回历(太阴历性质)对比朔望月,农历的阴历成份是最准确的,农历的阳历成份节气和公历(太阳历性质)对比农历的阳历成份节气是最准确的,和希腊历及中国以前的阴阳合历相比,农历的历年历月排布是最准确的,最具有天文性的。
所以把农历的版本名称再叫《时宪历》就有些不合时宜了,它已经不再是清代的那个《时宪历》了,它会在随着天文学和人类探索太空和登月活动的深入会更精确的。
故本人想给现行农历起一个新的版本名称,这主要是以后研讨时用。初步拟定几个备选名:《紫金历》,《与时历》,《东方历》,《新世纪历》等,与众前辈探讨。
授时历详细资料大全
《授时历》,为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公元1276年(元十三年)元世祖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询、郭守敬为副,共同研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授时历
- 编制者 :许衡
- 起源时期 :公元1281年
- 施行时间 :共364年
主要内容
《授时历》,每月为29.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明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版历法看成一版,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一版历法,达三百六十四年。《授时历》为公元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六月至公元1280年(至元十七年)二月间,许衡、王恂、郭守租知磨敬、杨恭懿等在东西六千余里,南北长一万一千余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二十七所测验站点,进行实测完成(即四海测验)。 元朝《元朝名臣事略》、《元文类》等史料均记载许衡为《授时历》主编,特别是许衡遗著《许文正公遗书》卷十二有《授时历》全文—《授时历经》。修订经过
元朝初年沿用过去金国的《重修大明历》。这个历法是公元1180年(金世宗大定二十年)修正颁行的。行用了几十年后,误差积累已经相当严重,所以发生了好几次预推与实际现象不符的事。再一次重新修改是迫切需要的了。 公元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元军占有了南宋都城临安。就在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大都,并且采猛昌纳已死大臣刘秉忠的建议,决定修订历法,颁行元朝自己的历法。于是,元朝廷下令在新的京城里组织历局,调动了全国各地的天文学者,修订历法。这件工作名义上以张文谦为首脑,但实际负责历局事务和具体编算工作的是精通天文、数学的王恂。当时,王恂就想到了好友郭守敬。他长于制器和通晓天文。因此,郭守敬就由王恂的推荐,参加修历,奉命制造仪器,进行实际观测。从此,在郭守敬的科学活动史上又揭开了新的一章,他在天文学领域里发挥了高度的才能。 郭守敬首先检查了大都城里天文台的仪器装备。这些仪器都是过去金国的遗弊斗物。其中浑仪还是北宋时代的东西,是当年金国占有北宋的京城汴京以后,从那里搬运到金国中都来的。当初,一共搬来了三架浑仪。因为汴京的纬度和金中都相差约四度,不能直接使用。金国的天文官曾经改装了其中的一架。这架改装的仪器在元初也已经毁坏了。郭守敬就把余下的另一架加以改造,暂时使用。另外,天文台所用的圭表也因年深日久而变得歪斜不正。郭守敬立即着手修理,把它扶置到准确的位置。这些仪器终究是太古老了,虽经修整,但在天文观测必须日益精密的要求面前,仍然显得不相适应。郭守敬不得不创制一套更精密的仪器,为修历工作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历法的制定工作中所必须的天文观测,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测定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冬至和夏至的确切时刻;用的仪器是圭表。一类是测定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套用的主要工具是浑仪。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这种仪器看起来极简单,用起来却会遇到几个重大的困难。 首先是表影边缘并不清晰。阴影越靠近边缘越淡,到底什么地方才是影子的尽头,这条界线很难划分清楚。影子的边界不清,影长就量不准确。使用圭表时的第二个难题就是测量影长的技术不够精密。古代量长度的尺一般只能量到分,往下可以估计到厘,即十分之一分。按照千年来的传统方法,测定冬至时表影的长,如果量错一分,就足以使按比例推算出来的冬至时刻有半个至一个时辰的出入。(一个至两个小时)这是很大的误差。 还有,旧圭表只能观测日影。星、月的光弱,旧圭表就不能观测星影和月影。所以为了修订历法,元朝廷修建了观星台,并且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天文学实际测量的工作,最北到达了西伯利亚,最南则到达了南海诸岛。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天文测量,并且在南宋《成天历》的基础上,郭守敬等杰出的科学家终于克服了修订历法中的种种困难,非常成功的精确制订完成了《授时历》这部卓越的历法。 授时历的主要编制者许衡 明初宋濂等撰《元史》记载,公元1276年(至元十三年)六月,元世祖命王恂与江南日官置局修历,以张易董其事,易恂奏宜得许衡明历理,遂诏命许衡赴京领改历事,至元十五年诏郭守敬,十六年诏杨恭懿修历。而且在《历志》中明确指出许衡为《授时历》主编,“今衡、恂、守敬等所撰《历经》及谦《历议》故存,皆可考据”。在清魏源撰《元史新编·历志》及其它诸多史书中均有同样记载。说明在明、清两朝同样记载许衡为《授时历》主编。 郭守敬等人还接受了修订历法的任务。公元1277年左右,郭守敬向朝廷建议,为修订历法,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建议,派十四名天文学家,到国内二十六处地点进行了几项重要的天文观测,历史上把这项活动称为“四海测验”,测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长度和昼、夜时间的长度,为修订历法提供了很多精确的数据。 公元1280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春天。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历史意义
这部历法,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历法的新水平。它有不少革新创造,例如,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5.92秒,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在编制过程中,他们所创立的“三差内插公式”和“球面三角公式”,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成就。按照《授时历》的推断,1299年(大德三年)八月己酉朔巳时,应有日食,“日食二分有奇”。但到了那一天,“至期不食”。是否《授时历》错了?根据现代天文学推算,那天确实有日食发生,是一次路线经过西伯利亚极东部的日环食。只是食分太小,加之时近中午,阳光很亮,肉眼没能观察到罢了。《授时历》经受住了时间考验。它在我国沿用了三百多年,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越南都曾采用过《授时历》。修者简介
许衡
许衡,字仲平,学者称之鲁斋先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 )。出生于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宋宁宗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四月初三,为农历己巳年己巳月丙寅日、公元1209年5月8日,卒于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初三,为农历辛巳年壬辰月戊戌日、公元1281年3月23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许衡精通天文、历算。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协时正日”,故须摒弃沿用已久舛误甚多的金代《重修大明历》而修订历法。于是,遂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询、郭守敬为副,共同研订。经过全们的积极努力,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复杂的任务。 在此期间,许衡以年届七旬的高龄,辛劳擘划,艰苦备尝。创制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等天文仪器,在全国各地修建27所观测台,进行实地观测。制订了《授时历》。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积年法,并推算出了365.2425日为一年,这个结论,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数字只差26秒,比欧洲著名的《格列高利历》还要早三百年。《授时历》使用的时间,前后达363年(公元1281年~1644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明初著名学者宋濂赞扬许衡等的功绩说:“至元十三年,世祖诏前中书左承许衡、太子赞善王恂、都水少监郭守敬修订历法,……自古及今,其推算之精,盖未有出于此者也。”这是十分中肯、公允的评价。许衡对程朱理学的造诣也是很深的,对程朱理学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提出了“命”“义”之说。许衡精研程朱理学而不拘泥,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论。”他说:“言为学者,治生最为要务。”许衡是元代儒学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人。元代有人赞扬他说,“继往圣,开来学,功不在文公下。”明代大儒薛则称为之“朱之后一人”。
王恂
王恂(1235-1281)是元代数学家、文学家。字敬甫。中山唐县(今河北唐县)人。生于元太宗七年,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幼小从刘秉忠学习数学、天文、后与郭守敬一道从刘秉忠学习数学和天文历法,精通历算之学。1253年,荐于忽必烈,命辅导皇太子真金。中统二年(1261年),擢太子赞善。真金任中书令,凡有咨禀,必令他与闻。后领国子祭酒。至元十三年(1276年)奉命改历,议修金《重修大明历》,和郭守敬一道组织太史局(后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分掌天文观测和推算方面的工作,推步于下,遍考历书四十余家。在《授时历》的编制工作中,其贡献与郭守敬齐名。《授时历》编制后,至元十八年,王恂的父亲去世。王恂悲伤过度,每日只能喝一小勺水,不久去世,时年四十六岁。王恂死后,他的推算方法没有定稿,由郭守敬加以整理为《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三历注式》十二卷。由于王恂书生出身,家里没有什么储蓄,皇帝重赏他家。1315年(延佑二年),赠他为推忠守正功臣、光禄大夫(从一品)、司徒、上柱国(从一品)、定国公,諡号文肃。王恂为我国天文、历法、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字若思,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郭守敬修订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郭守敬
【】“十二气历”与“授时历”
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是一种先进的历法。它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定月份,大月31天,小月30天,大小月相间,有利察卜于安旁塌排农事。
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他在元初编成《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这与现在通行的公历基本相似,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了约300年。《授败启穗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他还研制了近20种天文仪器,主持开凿北京东部的通惠河。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授时历和农历 公历农历授时历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授时历和农历 公历农历授时历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许凯农历生日 许凯农历属猪
下一篇:更多十二星座